“在我最美的年华,遇到了最帅的‘你’,只因对‘你’的热爱。很庆幸,‘你’的名字里有我流下的汗水、闪光的泪水,想必将来的我,一定会感谢如今拼搏过的自己。”2018年10月20日,当“鲲龙”AG600在荆门成功水上首飞后,航空工业特飞所水动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彬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从零到一 创新驱动产品研发
“鲲龙”AG600飞机是世界在研的最大水陆两栖飞机,由于飞机水动性能指标的特殊性,国内外均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这就意味着有大量未成熟的技术需要去攻克。“从0到1,就是要完成从无到有的跨越”,作为该型飞机的水动力专业型号副总师,吴彬深知难度有多大,“我们只有坚持创新,不断突破,用发散思维打破‘1+1=2’,才能实现成功”。从研制方案无从下笔,到计划实施成熟有序,他带领团队花了整整3年。
(资料图)
在优化AG600单船身底部斜升角时,面对单船身稳定重心范围不够,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难题,吴彬整天整夜不眠不休。“方案不合适,推倒再重来,试验失败了,重振精神再攻关”,他迅速组建临时攻关小组进行技术攻关,多次试验结果仍不理想,研制工作陷入僵局。
又是凌晨,吴彬拖着疲惫的身躯驱车回家。忽然,车内收音机里一则国际滑板冲浪比赛的新闻让他灵机一动,“冲浪滑板在海上超强的稳定性原理也许能解决AG600单船身稳定重心的问题”,他连忙调转方向,带领团队按照这一思路攻关,终于解决了这项难题。
从型号立项到成功首飞,吴彬和他的团队共制作、修型了80余条模型,经历了近万次水动力试验工作,有效解决了船体宽度变窄带来的载荷系数增大、飞机滑行水阻力增大等技术难题,完成了“高适海抗浪性船体优化关键技术”“起落架舱外形优化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关,使AG600飞机具备了良好的陆上起降和水上起降的能力,并且飞机抗浪能力达到2米,超过了国际上同级别飞机1.2~1.5米的常规抗浪能力。
技术领航试飞反查完善设计
2018年8月,AG600飞机从珠海转场至荆门,开始水上首飞前的研发试飞。盛夏的外场酷暑难耐,烈日的炙烤让空旷的机场和辽阔的水域“滚烫”。“试飞现场的第一手数据最为关键”,吴彬亲自挂帅,带领4名同事组成水上首飞水动力支持团队,参与水上试飞技术保障工作。每日清晨4时,他就要奔赴试验外场,白天跟试飞团队进行技术保障交流、搜集试飞状况数据,晚上则要整理分析,讨论当天试飞结果及存在的问题,确保试飞任务是否合理,反查结构设计是否可靠,忙完都已是深夜。从试验与设计,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遮阳帽,还有那一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工作服,成了吴彬的“专属形象”。
作为“海鸥”300飞机的水动力分系统负责人,吴彬还积极研究轻型水陆两栖飞机的适航取证技术与方法,对水上适航条款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其研究成果已纳入到由中国民用航空局出版的23部飞机的《适航审定手册》中,对我国轻型水陆两栖飞机的适航取证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航空强国接续传承更是未来
“我们是在老一辈航空人的奠定基础上,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航空强国的接力棒,更要由我们往下传”。吴彬怀揣着航空报国的初心,做好自己,更传承滋养着新一代。
依托特飞所新员工导师带徒制,他组织带领部门核心技术人才“传帮带”,加快培养、提高新青年技术技能。既担当科技攻关任务,又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不仅带技术,还要带思想、带做人,形成了一级带一级的职业导师网络。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议,毫无保留地为新青年传授经验,让他们尽量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工作之余,他带领青年员工积极开展航空科普进校园系列志愿者活动,宣讲航空知识,传播航空文化,探索科技奥秘,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航空科普知识不仅“飞”进校园,更“飞”进学生的心里,点燃他们心中的蓝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