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航空工业沈飞,有这样一支团队,它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6人,技术专家占比高达55%,是一支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的复合型技术队伍,这就是沈飞数字化仿真测量团队。该团队于2016年成立,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推进科技进步为目标,引进并采用了多项对公司科研生产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解决了多个重点型号的技术难题和装配协调问题,并获得省部级成果8项,授权/受理发明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团队秉承“科技创新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以型号需求为牵引,瞄准航空科技前沿,积极推进数字化仿真与测量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在队长刘哲的带领下,团队上下一心,迎难而上,群策群力,积极将仿真和测量技术向生产线推广应用。
开展“扫盲”培训 组建高水平技术队伍
为全面提升公司各生产单位基层工艺人员的仿真能力水平,加大仿真技术在新研型号中的应用深度及广度,团队队长刘哲带领大家走访20多家单位,对公司钣金、热处理、机加、装配、非金属、焊接、增材7个专业650余名工艺人员进行仿真能力摸底调查,面对零基础人员占比62.3%的能力现状。她多次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头脑风暴,挖掘技术推进的新途径、新点子。
“当务之急应该先开展‘扫盲’培训,团队有来自各个专业的仿真高手,基础培训不在话下,让生产一线的工艺员对仿真技术先有感性的认识;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人员能力水平分级组织培训,这样才能建立人才梯队;要实施评级制度,激发主观能动性,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更有利于能力提升。”当大家的一条条建议转化成实施方案时,他们认识到了任务的艰巨,当方案实施受阻时,他们互相鼓励,化沮丧为动力,不断另辟蹊径,调整实施方案。
就这样,一支卓越而充满活力的团队用智慧和力量创造了奇迹,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组织各类培训近400学时,累计培训500多人次,零基础人员比例降低至19.6%,组建了一支涵盖7个专业240余人的中高级水平技术队伍。并且在公司内掀起了仿真技术应用的热潮,零部件的工艺仿真数量由原来的200项/年提升到现在的1000余项/年,“生产之前先仿一仿”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了,他们真的做到了。
提前科学谋划 刷新高精度新纪录
近两年,新型飞机对全机数字化测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该团队在4年前就极具前瞻性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打通了基于工业摄影测量技术、激光扫描技术、激光跟踪测量技术进行高精度全机外形扫描和水平测量的技术路线,且在某型飞机上完成了应用验证。近日,该团队承接了某机全机扫描的测量任务,飞机系统调试、检测、试验等进度安排的非常紧凑,留给他们的测量时间只有4小时。这对于测量基准的布设、全机坐标系的建立、全机外形扫描和基准拟合等一系列工作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在短暂的沉默后,刘哲果断召集大家开会进行任务分工,陈韦男负责协调测量设备、做好测量前一切准备工作;王珏负责测量方案仿真、布置/优化测量基准、确定测量站位;毛剑锋负责建立全机测量坐标系,确保基准的高精度传递;刘晓寒与毛剑锋同步开始外形扫描。接到指令后,大家很默契地开启了高效工作模式,他们见缝插针,利用午休时间、工作交接空档,将工作化整为零,尽可能为后续工序争取时间,自己任务完成了就主动帮助他人,毫无怨言。仅用3个半小时就完成了测量任务,刷新了纪录,大家将苦和累化作相视一笑。
这就是航空工业沈飞数字化仿真测量团队,光荣和梦想同在,挑战和机遇共存。成绩只属于过去,未来在于创造,今后他们将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共同携手为沈飞公司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