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航空报讯:“叮铃铃……”航空工业昌飞设备保障车间接连接到其他单位的紧急“求救”电话,电话中传来急迫的声音:“旋翼车间两台数控设备出现数控系统卡顿。”“钣金车间数控折弯设备连续损坏失效、驱动模块报警。”两个车间同时打来电话“求救”,这立即引起了设备保障车间的高度重视。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真诚为他人服务”的客户文化理念,设备保障车间立即响应,第一时间前往现场检查设备,发现三台设备都已无法满足生产要求。解决故障较为常用的处理方式就是“修”或“换”。钣金车间设备驱动模块因产品更新换代,已无可替代产品更换,受疫情影响,设备备件的到货周期无法预期;其他两台设备厂家只能给予有限的线上技术支持,但无法提供现场服务,如果不能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排故方案并立即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公司某直升机型号的科研生产进度。
三台设备出现故障时间接近,且设备都担负着使用车间的主要生产任务,设备厂家又因为疫情无法提供更好的解决办法,这该怎么办?时间不等人,任务不等人,同是车间工艺室室主任和劳模工作室领衔人的胡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能尽快解决问题,他一咬牙,当机立断,主动请缨,接下任务。胡辉说:“我们是公司设备的急诊科医生,哪有来了急诊病人见死不救的。”
就这样,胡辉带领着胡辉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充当起本次“急诊”的“主治医师”。时间就是产品,故障就是命令,与故障争分夺秒,快速恢复设备使用迫在眉睫。凭借各自丰富的维修经验,他们根据设备系统及加工要求,结合设备系统、电气、机械、液压等资料,完成数控系统重构、数据备份恢复及调试,并使用专用检测仪器分析结合故障现象找出“病因”。“主治医师”们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对此次设备抢修工作进行讨论、制定技术方案。
方案成熟后,他们发挥各自优势,加班加点连续作战,对故障设备轮番进行“手术”。最终在十天内成功“治愈”三台故障设备,并交付使用,确保了公司科研生产的正常开展。此次“抢救”工作,胡辉和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最短时间、最低成本做到最优服务,不仅在降本增效、自主维修能力上实现了新突破,更为保证各生产车间零部件供应进行了有力保障。
救死扶伤本就是医生的天职,抢救设备也是设备维修员的本职,但如何能更好地避免设备“生病”,避免车间“急救”电话再次出现,才更能体现车间“客户第一”的服务理念,也是设备保障车间时时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是设备的大夫,既要做好急诊,更要做好平时保养和体检!”胡辉提议道。有了三台设备“急诊”的经验,车间更加注重疫情期间设备的维保工作。
为降低受疫情影响带来设备故障停滞问题的风险,设备保障人员根据公司生产任务以及设备的配置情况,制定了对公司航专设备、“独子”设备和关键长线瓶颈零部件加工设备的专项设备保障方案,从设备日常维保、备件储备方面着手,建立了一套生产设备的“保养、体检套餐”。
像胡辉这样的一群人在车间还有很多,他们是公司设备保障“医生”,而设备保障车间就是公司数控设备、航专设备、普通设备的维修保障“医院”。“精准发现、快速响应、高效执行、强力保障”,车间在不断强化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维修技术保障“医疗”团队,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