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报讯:一支笔,一台电脑,经过岁月的积淀,各类工种尝试的历练,潘由甲,一位归国华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对祖国的大爱,用汗水倾诉着对蓝天的热爱。
为国家走上机械设计之路
潘由甲在马来西亚出生,从小就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六岁时,他跟随父母回到祖国,看到日本投降,心生欢喜。1959年参加高考,想到当年日本人仗着年产600万吨钢的实力,就敢发动侵华战争,他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为国家钢铁制造业出力,只要是为国家做事,读什么专业都行。于是他填报了冶金专业,并被上海交大录取。
(资料图片)
毕业分配时,他的志愿是服从祖国需要。当被问及是否想要参军时,潘由甲毫不犹豫地点点头,就这样他来到了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六研究所。然而,当其他的人都到军用机场当地勤兵,却只剩下他一人还未分配。“现在任务很重,你不用去学军了,你改行当非标设计员吧!”听完领导这句话,潘由甲仍旧毫不犹豫地说:“国家需要,我服从分配。”就这样,他从冶金专业转入了机械设计专业。
从冶金到机械知识,专业跨度不是一般的大。除了看书,潘由甲通过实践来增长知识和能力,参与设计项目,虚心请教老同志,逐渐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溢流阀、减压阀、二位三通等。参与设计让他了解了如何计算真空管路的通导转力等知识,后来在航空工业武仪做定向压铸开伞器壳体的真空系统时,之前所学都用上了,他很是开心。非标设备不是标准设备,每台非标设备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难点,包含了创新创造,要多个方案比较,开动脑筋,更要有不服输的精神,他也是一直以这样的态度来看待非标设备,鞭策自己把工作干好。
非标设计与冰风洞建设无缝衔接
1977年,武仪研制探头式攻角传感器,产品验收要进行吹风试验,就安排潘由甲设计仪表风洞。风洞的设计要懂得风洞原理,懂得空气动力学,没有学过怎么办?他赶快找书来看,并请教北航的老师。白天坐在办公桌前,一头扎在书本中,汲取着知识,遇到难点就立刻与老师沟通,在他的虚心学习与请教下,很快便对风洞有了基本的了解,懂得风洞有回流式,有吸入段、稳定段、收缩段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潘由甲终于完成了风洞的图纸设计,看着设计出来的成果,回想起这么长时间以来的“补课”,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虽然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当自己参与设计的成果放在面前时,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1981年,仪表冰风洞顺利建成,经过系列测试能够满足试验要求,大家都非常开心。这对于武仪来说是个历史性的转折点。随着仪表风洞建设并投入使用,攻角传感器还有防冰试验要做,武仪开始筹划建设冰风洞,这也是个不小的工程,承担着武仪人的希望。冰风洞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难度大。潘由甲记得那段时间,大家一起对着相关资料进行翻阅,一坐就是一整天。经过多重论证和各方配合,1996年仪表冰风洞通过部级验收,武仪人欢呼雀跃——“亚洲第一座冰风洞”“这可是我们自主完成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冰风洞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对于当时的武仪来说,这一项目为之后的防除冰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无论是非标设计,还是冰风洞建设,对于潘由甲来说都是跳出舒适圈,涉足未知的领域,这其中,他不乏从头再来的勇气。1989年,水质所所长位置空缺,潘老知悉后,便主动请缨,向领导表态:“我年轻些,我去吧。”
化工知识不太够,怎么办?一个字“学”。水工艺处理、离子交换等专业术语一个接着一个,但是凭借着自身的韧劲,他克服着一个又一个难题。1991年,公司派潘由甲组建膜科学技术研究所,虽然是当所长,但是对这方面也要有所了解,他再一次踏上了学习之路;1993年,市场急需反渗透纯水设备,当时人手不够,他就自己到设计室,架起图板动手画图,两个月就设计出了5吨/时的反渗透设备;2000年,又被调入冰风洞室,做冰风洞二期工程建设,当时虽有南航、北航拿出的方案和报价,但是潘由甲自己又提出来增加一级风扇的方案,经过评审采用了武仪提出的方案,改造后风速达到213m/s。
他的经历,有可能只是归国华侨中的一个案例,但是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一名归国华侨的拳拳赤子之心。“祖国养育了我、培养了我,我理当为国效力”“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有幸为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此生无怨无悔。”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誓言。潘由甲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他的精神依旧在武仪传承。年轻一代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焕发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