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档案工匠”?在传统语境下,工匠是指在某一方面具备熟练技能、造诣高深的人,“档案工匠”即可引申为在档案行业长期潜心钻研、执着专注、勇于创新、取得卓越成效并得到广泛赞誉的档案专家。
(相关资料图)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个人,她就是航空工业自控所档案馆的高晓宁,近日被评选为第一届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同事们都亲切地叫她“高师傅”。
勤以立本 匠工蕴道
高晓宁和档案结缘是一个巧合,是档案选择了她,也是她选择了档案。1984年,在陕西重机厂担任描图员的她在全厂技术“大比武”中因成绩优异获得高考机会,考上上海机械学院并选择了档案专业。
1992年,她正式进入自控所档案馆工作,“刚一过来可后悔了,工作模型截然不同,工资还变少了,”高晓宁开玩笑道,“研究所和工厂对于档案管理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样,我也顾不上失落,因为迫切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呢!”
与工厂重“现行文件”轻“档案”相比,研究所的文件资料管理模式是重“档案”而轻“现行文件”。
面对巨量偏差的文件类型,如何着手的呢?
“当然是先了解科研产品档案,”她郑重地回答道,“那可是研究所的核心文件。”为尽快摸清自控所的产品体系,她穿梭于库房,深入科研一线,与课题主管促膝长谈——这可是最早的沉浸式学习。
管档案也能成为大国工匠?高晓宁本人或许从未思量过,但她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大国工匠的诞生。
第1年,她踏遍了档案库房的每一个角落,翻阅了每一个案卷;
第2年,她走访了每一个重要科研现场,请教了无数专业大拿;
第5年,她构建了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申请了国家一级档案机构;
第10年,她坚定了依托信息化优化管理的理念,逐步实施并享誉内外;
第20年,她与时俱进建成了数字档案馆,通过了集团一级认定;
第30年,她紧密围绕生产,解决用户痛点,成效显著、荣誉加身。
从1987年到2023年,结缘档案三十六载春秋,她的热爱、她的坚持、她的卓越早已藏于心、勤于身、践于行。
求强求变 臻于至善
1995年,办公室来了“不速之客”——两台电脑。自接触计算机后,不断“求强、求变”的她深知,未来档案事业发展的契机在于档案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于是萌生了“如果哪一天我们的创新、改革使得那一项工作不再需要人工介入,才算成功”的想法。
之后十余年,高晓宁深度钻研业务,逐渐构建起包含归档、发放、借阅、电子浏览等功能的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基于此构建的数字档案馆亦于2010年首家通过集团公司一级数字档案馆验收。目前在航空工业广泛应用的兰台档案管理系统,其创建之初,还从高晓宁创建的综合管理系统中取过经呢。
工作中,高晓宁经常和同事们说:“我们要为使用者多想一点,最好是依托信息化解放我们的双手、提升工作效率。”
2003年,作为自控所PDM推进团队的核心成员,她深入了解产品文档编制和设计人员工作现状,编制模板、制定规则,使得PDM顺利推广。在她管理模式推动下的定型文件得到航定委专家的高度评价,她也因此荣立两次集团个人三等功。2012年实施的装调现场电子发放,切实抓住用户对于文档传递效率低的痛点,加速了生产文档传递效率、强化了技术状态控制,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2014年实施的同步化电子借阅,实现了从“我们有什么载体,提供什么载体”到“用户需求什么载体,我们提供什么载体”的转变,同时也为自控所搬迁后实现一所三地电子借阅提供了便利。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在这片档案的土壤上,她用小小的身躯耕耘出广阔的天地。
育人无私 教导于行
高晓宁的徒弟第一次见到她时,觉得她很严肃,但现在每天高师傅长、高师傅短的也是她的徒弟。细想,所谓“严肃感”更多还是来自于高晓宁谈及档案的专注与热爱,对档案的笃定与自信。她站在那里,就是一张响当当的档案名片,释放出强大的专业气场。
2005年至今,作为国防科工局和集团验收专家,她参加验收百余次,善于总结积累验收经验,以指导自控所档案业务的不断提升。她公开发表多篇论文,16项科研项目荣获航空档案成果奖,编写的19个专业基本建设项目各分部文件归档范围作为项目收集验收依据已在行业内进行推广。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与她共事过的同事,总会被她敬业乐群、勇挑重担、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所感染。《孔子家语》有云,“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几十载黄卷释手、几十年兰台常伴,不因无人欣赏而不芬芳枝芽。高晓宁做的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宏大事业,但她始终秉持初心,默默前行,她的人生因坚守档案而精彩,她的奋斗因追求卓越而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