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雪之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飞天的英姿飒爽,源于地面的百炼成钢,每一个深夜,每一季隆冬,航空人,都在演绎,“冰与雪之歌”。
(资料图)
一次直升机外部噪声飞行测试
为明确直升机的外部噪声水平,支撑验证项目的外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航空工业直升机所组成一支近30人的联合测试团队在哈尔滨开展外部噪声飞行测试。机场飞行任务繁重,测试团队只能选择在晚上进行现场工作。
第一个架次的噪声测试正式开始,测试团队顶着前一晚通宵工作的疲倦,开飞前半小时现场就位,直升机在距离50米外的位置进行近地悬停,旋翼带起的狂风,瞬间吹散身上的热量,只留下了瑟瑟发抖的“放纵”,直到2个半小时后飞行结束。
哈尔滨飘起了浪漫的第一场雪,飘雪后温度一下子低到了摄氏-10℃。无惧严寒,测试团队在冰雪的洗礼下,完成了噪声飞行测试。现场测试指挥曹荣富向直升机竖起了大拇指,而飞行员则“调皮”地开起了玩笑,悬停在了测试团队附近,并操纵直升机点头示意。旋翼打来的风是冷的,但他们完成任务的心是热的。
航空工业直升机所
雪地里的腾空而起
高寒试飞对气温要求苛刻,为抢占当日最佳低温条件,航空工业试飞中心试飞队早上6点便整装出发,那天天气预报的气温是摄氏-36℃。
到达机场后天仍未亮,大家抖擞精神,立即开展了试飞前的准备工作。寒冷的环境中,机务解开机身蒙布,将飞机推入指定位置,完成加油以及一系列飞行前检查。大伙呼出的热气在眉宇之间凝成雪霜,看起来像一个个眉毛花白的老人。
试飞员和课题人员在进行飞行任务的最终沟通确认,并对飞行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类应急状况进行最后的预案研讨;课题和测试人员实时跟踪试验条件和试验机状态;场务人员进行场地保障及车辆准备、更新气象信息;现场组织人员也在争分夺秒协同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在各方的充分协同下,试验前准备工作有条不紊、高效推进。
10点10分,高寒外场内,两架试验机顺利起飞。
航空工业试飞中心
寒冬里的那束光
隆冬,晚上10时,夜航刚刚结束,冷飕飕的风呼呼地刮着,发动机试车的轰鸣声仍在继续,机库内依然灯火通明。“来活了!”已经忙了一天的航空工业沈飞试飞站喷漆大队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看着正缓缓推进机位的“大家伙”又鼓起了劲头。为了能给后期调试工作争取充足的时间,近期多架次飞机的整机喷漆任务都在竭力缩短工期。
按照安排,只有在第二天早上10时前完成前一日的喷漆任务,才能确保第二天喷漆工作顺利进行。这样黑白颠倒,连轴转的工作强度对突击队员们来说无疑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在刺耳的打磨声中、在严酷的工作环境下,寒风呼呼地吹着,吹到脸上如同刀割一样疼。突击队员们匆匆换上密不透气的喷漆防护服,佩戴好防护面罩,快步走向自己的站位,承担起喷漆工作中最费力、最难操作的任务。
航空工业沈飞
守在战鹰旁
清晨,航空工业吉航试飞站一中队的代鹏志和他的同事们早早就来到试飞站,他们到达岗位后各司其职:机械师们仔细认真检查飞机外观、发动机、油料等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特设师们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战鹰各项通电数据指标是否正常无误;军械师们认真检查各类弹药保险是否安全可靠。
虽然大家都是东北人,但在吉林摄氏-25℃的温度下,依然感觉到寒意刺骨。偌大的机场没有任何遮挡,他们身着棉袄、棉裤、棉帽、大头鞋,这是试飞人“保暖套餐”。他们不畏严寒,不惧困苦,一直守候在战鹰旁,直到试飞员登上战鹰,驶入跑道,加速腾空,直冲云霄。
航空工业吉航
冰城的坚守
为保障某型旋翼跟飞跟产任务,航空工业自控所飞控部的张勇强在哈飞已经待了七个月了,2022年他几乎是全年无休。
一边进行飞控与伺服软件升级,一边配合全机电磁兼容试验,还要兼顾系统联试工作,张勇强一人分饰多角。为了节省每天往返的时间,他和哈飞的同事们一起以厂为家,过上了“打地铺”的生活。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机库内,经常因为要操作设备摘掉手套,僵硬地使着“一指禅”哒哒地敲击着键盘,频繁地擦拭着眼镜片上的雾气,还要时不时跺跺脚确保身体不被冻僵。
冬日里,机型多状态试飞成功,捷报频传,雪地里留下了他那瘦弱却坚定的身影。
航空工业自控所
极寒之地的调机之旅
加格达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城,被人所熟知的是漫长的冬季。开春晚、入冬早,是加格达奇这个城市的特色。
结束了2022年度任务的中国飞龙 B-7807机组也将动身前往温暖的南方地区,继续执行冬季航空护林任务。在凛冽的寒风中,机组人员还是照常做着航前检查,在与大雪纷飞的天气再一次合影。
中国飞龙,在航空人告别家人,远行的背影中,在远隔山海的辛苦付出中,在航空人踏过的,每一寸冰封雪飘的大地上,留下的一串串脚印,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