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报讯:夜色已深,白日里飞机的轰隆声已经消失,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测试所的数据处理实验室人影晃动。
(相关资料图)
“你那架机还没处理完呢?”“可不,就比老年蜗牛快一点!”两人漫无边际地开着Mini700记录器数据卸载的玩笑,一边耐心地等待。
第二天,技术骨干吕鹏涛听说了这个“吐槽”。他的脑海里突发奇想——“要是我能让它再快些,是不是就能让大家烦恼少一些?”
想到就要行动,吕鹏涛立刻找来另外几个技术大佬——邸兴、李健、张娟、王锦等人,讨论了项目可行性,组成了研发团队。他们在日常型号工作之余,针对Mini700现有的数据卸载方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硬件方面存在主机成本高、稳定性差的问题;软件方面,卸载速度慢,过程不直观,故障定位难,卸载软硬件依赖国外技术,解决问题的时间周期长。
“攻克技术上的难点,并将其转化为产品,顺利落地,解决以往工程上的难题,是我感受到的最大的成就感,我想也是热爱搞技术的人所期望的最大成就感吧。”团队负责人吕鹏涛如是说。团队成员都知道,在这样一个研究领域若想取得突破,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它既符合团队的创建初衷,也与每个成员的专业所长密切相关。达成一致意见后,团队便马不停蹄地高效运转起来,将高质量申请、完成一项该研究领域的创新项目作为团队的目标与试金石。
“邸兴和我有编程基础,负责软件部分。”
“王锦和李健在试验与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建模思路,更适合负责硬件搭建。”
“张娟思维流畅、逻辑严密,负责报告及相关材料的撰写。”
……为测试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清晨的阎良刚刚苏醒,大家已经整装出发了。到达试验场地后,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显然是经过多次专业培训,驾轻就熟。就在大家紧张有序地工作时,太阳的热浪浸湿了跑道旁试飞人的衣衫。但是大家只是简单拭去面颊上的汗水,继续自己手中的工作。紧张地测试场地的安装完成后,大家又急赴监控方舱车,等待本场试验机起飞的消息。
终于,近2小时的飞行结束后,团队仅用半小时就将卸载下来的数据呈现给现场人员。当对讲机中传出此次试验指挥员“飞行数据有效,今天飞行结束”的指令时,大家才喘一口气,将全身放松下来。型号课题组对团队竖起大拇指:“终于不用再等2小时才能看到数据了,你们太给力了!”
获得数据后,团队又马不停蹄返回实验室,吕鹏涛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任务。创新过程中,团队成员对思路模型的构建不断进行讨论,每个阶段性成果都会面对面交流,并将阶段性成果以小文件的形式交给张娟进行整合。软件和硬件是该创新作品的两块重要部分,将二者梳理整合到一起,离不开“写手”张娟对两部分内容的调试,团队成员内部积极沟通交流,避免了对彼此想法出现理解偏差的情况。经过大半年的奋战,功夫不负有心人,产品终于通过测试。
“还记得那天是周五,我在外地出差,团队成员给我打电话说调试通了,我兴奋地给分管这块的主任打电话分享这个好消息。主任也是技术大拿,对技术成果有着同样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听到这个消息后,电话里高兴得哈哈大笑,都等不及我回单位给他演示成果,挂了电话后就直奔楼上实验室,让团队成员给他演示效果。”吕鹏涛说。
“其实一项技术转换为产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打磨和雕琢,这个时间可能是一年、两年,甚至更久。整个过程中,整个团队都需要耐得住枯燥,受得起挫折,一步一步攻克每个难题。然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才能把这件事做成。这种喜悦感让做技术的人心里很受用。”项目成功后吕鹏涛常常跟别人这样分享经验。
该套自研的卸载系统打破了国外软硬件垄断,将数据卸载效率提高了3倍。它还能对不稳定的现象进行定位,解决了记录盘识别率低、软件无法卸载的问题。项目在获得试飞中心“五小”创新二等奖后,也实现了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