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由四种语言、文化、历史差异和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的四个国家来设计、制造、组装和营销一个尖端而复杂的产品,例如新一代客机,在当时的许多人看来并非最佳的成功秘诀。但事实证明,这些差异恰恰是第一架研发飞机按时保质成功完成的关键。A300项目甚至完全摒弃了制造“原型机”这种业内普遍的做法。事实上,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更谨慎、更专注,并且持续进行改进确保了风险、错误和误解得以化解,新生的合作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装线上的A300
A300项目所实施的跨国关键设计分析这一创新政策意味着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各方都必须达成一致,从而促进对不同技术方法和解决方案的探索,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时至今日,这仍然是空客团队如何工作的一个关键特征。A300项目的另一项创新是每个合作伙伴分别为图卢兹总装线提供预先装配完整或部分装配好的部件,这大大加快了总装进程。因此,总装线上的工作量(包括最终地面控制)不超过飞机制造所需总工作量的4%。国际化也是A300项目的一个独有特色,项目明确规定了通过国际供应链来采购当时可用的最好的设备、系统和材料。
法国航空A300B2
生产序列号为MSN 1的首架A300B1飞机的制造工作于1969年9月展开,并于1972年9月28日下线,此时距离首飞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架A300的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业场地的工作分工、责任和专业化以及后勤工作与目前的空客系列飞机相同,尽管在过去50年中,设计、生产和总装方面拥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随后生产的两架飞机在出售给客户前继续用于飞行测试和研发。MSN 2是第二架也是最后一架A300B1,MSN 3是第一架A300B2,即A300B1的加长版,应法国航空的要求而研发。A300B2比B1长2.6米,标准两级客舱布局下可容纳251名乘客,成为后续所有A300B2和B4的基准构型(B4和最初的B2版本载客量相同,航程有所增加,使其能够进入中程市场)。全部三架飞机都经历了密集的飞行测试和演示飞行,并于1974年3月11日早于预期获得型号合格证,此时距离首飞不到18个月,在成本和性能方面都达到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