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修,紧急报修!”接到单向带生产线出现运行故障的报修电话后,航空工业特种所条件保障部党支部“红色设备诊所”朱家鹏、张呈明、张鹏等5名“主治大夫”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事故排查与抢修。
一天时间,抢修人员检查了所有易发的故障点,但设备故障仍没有排除。设备不运作,生产就要受影响,条件保障部党支部书记卢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卢燕立刻组织“红色设备诊所”全体技术人员、维修人员,针对此次设备故障进行“会诊”。大家经过认真分析,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检修计划。最终,维修人员经过近40小时的轮番检修,排查了上千条线路,终于发现“病根”所在。设备恢复正常运转,生产得以继续,“红色设备诊所”的“大夫”又一次解决了设备的“疑难杂症”。
近年来,特种所形成了东西两区并行发展的格局。随着科研生产任务的大幅增加,东西所区设备、设施维修保养等工作量与日俱增。为提升设备维修保障能力,为科研生产顺利保驾护航,条件保障部党支部集中党员骨干力量,于2019年成立了“红色设备诊所”。3年来,“红色设备诊所”以高效的维修响应速度和修复速度,为科研生产一线做好事、做实事,获得了广大员工的称赞。
“‘红色设备诊所’不仅是挂在办公室里的一块牌子,更是存在于我们思想深处的一份责任”,党员赵希尧在2021年“红色设备诊所”纳新答辩中做出这样的陈述。最终通过优异表现,他成为“红色设备诊所”的一员。管理上,“红色设备诊所”引入竞争机制,想要加入团队的员工必须通过答辩,再由党员群众对其日常表现和答辩表现进行打分和投票,只有通过层层考验,才能成为“红色设备诊所”的“主治大夫”。
“红色设备诊所”实行维修小组区域责任制工作方式,每个区域小组由党员作为负责人,集中力量攻克急难险重的维修任务。“红色设备诊所”的“大夫”们不仅白天“坐诊”,夜晚也会随时“出诊”。他们高效解决设备运行、维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减少关键重点设备故障停机天数。党员们经常挤出时间,自觉钻研高精尖设备维修技术,争相成为设备维修专家。他们逐渐形成了知识共享机制,选择固定时间,在班组内开展维修技术分享会,由“红色设备诊所”技术骨干进行维修技术分享,形成了学习分享的浓厚氛围,设备维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红色设备诊所”的专家们还编制了《典型设备故障维修实例》《关键重要设备维护保养手册》,为每台设备定制了“日常维护点检表”,联合使用部门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检、维护,有效做到预防性维修,将故障扼杀在摇篮里,为设备的健康使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制造工程二中心党支部书记张玉栋对“红色设备诊所”印象深刻。他说:“生产中最怕的就是设备出问题,‘红色设备诊所’的专家们技术精湛,他们针对设备故障‘对症下药’,确保生产设备拥有‘健康体魄’,保障了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
随着特种所的改革创新发展,科研生产设备数量不断增加,近几年特种所设备故障停机天数逐年下降,2021年设备故障天数比2020年同比下降81.74%,科研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说,“红色设备诊所”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那些身手利落的“大夫”还将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设备维修与保障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