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刚刚入职航空工业惠阳机加车间的李团生,每天忙忙碌碌地穿梭在生产一线,跟着师父学习车工技能。一天,师父问他“这一个月你在工作中学到了什么?”李团生愣住了,不禁在心底反问,“这样忙碌、重复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这一夜,李团生辗转难眠。
【资料图】
第二天,当李团生再回到车间时,他带上全套的图纸、刀具,从“心”开始认设备、认结构、学操作,熟悉各类加工流程,掌握各项岗位技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慢慢从一名普通机加操作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主力军”。
做生产改善的“先行者”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2012年,在加工一零件车外圆和精车内孔工序时,普通车床加工需进行8次装夹,且65个加工尺寸精度要求十分严格,其中2个尺寸要求误差不超过0.025mm,8件产品的加工需要10天。为提升加工效率,李团生改进工装和装夹方式,优化加工程序,将零件由普车加工转为数控加工。经过反复研究试制,最终只需要装夹3次,24小时便可完成全部产品加工,加工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升。
“办法总比问题多”。在生产过程中,李团生不断探索新型加工方法,提升工段管理能力和员工技能水平,在实践中持续改善。十余年来,他带领所在工段完成技术改善300余项,有力助推了生产。
做均衡生产的“掌舵人”
成为工段长后,李团生最担心的是任务是否能够准时完成,“兄弟们”的工作量安排是否合理,工段的全面管理是否到位。他强化计划牵引,将生产计划表细分至工位,确保产品均衡生产。同时,结合工段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方案,切实发挥激励作用。
当工段面临多项任务“撞车”难题时,他总能通过提前识别风险,合理排产,保障产品生产进度,为准时交付提供有力保障。
做创新提效的“领路人”
工段职责如何发挥?价值创造如何体现?李团生始终没有停止思考。他带领工段上下群策群力,积极探索研究管理新方法,竭力破除守成思想,勇于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五年间,先后完成零件防护措施改进40余项,申报精益改善项目 60余项。在新品试制工作中,自制工装50余套、改善刀具100余把,解决异形零件等技术问题20余项,大幅度提高现场零件质量和加工效率,为促进创新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成长的路走得很苦很累,但走过的一路风景是最美的。”李团生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