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早读中,我们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2022年一季度财报为例,分析了军火生意门槛高、利润率低的情况。本期我们接着说美国防务产业“生意不太好做”的现状。
你死我活,竞标输不起
虽然作为美国防务产业的“幸运儿”,洛马、波音旗下并不乏畅销半世纪、造了几千架的经典机型,但这些风光无限的型号无一不曾经过“赢家只有一个”的残酷竞标。
不论美国陆军眼下正在进行中的“未来远程突击飞机”(FLRAA)项目,还是昔日JSF计划中X-32和X-35的角逐,输家不仅会丢掉超级大单,更失去了旗下新技术获得市场认可的机会,甚至还会惨遭“折翼”,直接失去相关领域的新机研制能力。
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与麦道公司合作开发的YF-23曾经对战洛马、波音和通用动力的YF-22。在竞标败北后,诺斯罗普·格鲁门就再未涉足战斗机的研制,转而成为美国隐身轰炸机的独家研发和生产商。
但在竞标中胜出的一方也并不会就此成为“最终赢家”,等待他的将是一条前所未有、绝非坦途的新机研制之路。对于任何国家的任何团体来说,新机研制之路都充满太多未知、变数和挑战。
仅在技术层面,就免不了需求和设计指标的不断变更、设计的优化改进甚至推倒重来,以及核心技术攻关的“关关难过”。与此相伴的还可能有成本超支、进度延误等问题,一旦项目规划失去平衡,这些问题随时都可能“引爆”整个项目,不仅让一个型号就此夭折,甚至会连累一家飞机制造商直接血亏、乃至倒闭。
此前就有美国媒体发表评论,担忧波音在X-32竞标失利后已经失去战斗机的设计能力,或者至少存在人才和能力上存在“断层”问题,这才造就了洛马的一家独大。
在KC-X加油机项目中,波音KC-46击败空客与诺格组队推出的A300MRTT。但作为赢家的波音也面临着KC-46技术故障层出不穷等问题,不断的修复和改进最终导致成本超支。在2011年与美空军签下这份49亿美元固定价格的合同后,波音已经在这一项目上“自掏腰包”了超50亿美元。
能成功蹚过上述竞标“生死河”、还能爆火全球、实现盈利的机型,在全球范围内也屈指可数。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从JSF计划中胜出、而今在美国“内外两开花”的洛马F-35,客观上来说确系“凭实力说话”。而“凭实力说话”,也是全球防务行业中唯一普遍适用的硬道理。
近些年来,美国国内也存在不少否定和唱衰F-35的声音,但从最近F-35在欧洲多国轮番斩获订单的现实来看,即便防务订单受一定政治因素的影响,也必须承认F-35确实具备一定性能实力。
并购的“黄金时代”正在结束
正因为要凭实力说话,所以全球防务巨头无一不是“大块头”:在一轮又一轮跨行业、跨国并购后,这些头部企业堪称行业“巨无霸”。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几十家大型防务公司一路兼并、重组,最终造就了今日美国防务领域“六巨头”的格局。同样的,英国BAE系统、法国的达索和泰雷兹、意大利的莱昂纳多、瑞典的萨博等防务企业也经历了一次次“合纵连横”。
今天美国的六大防务巨头都曾走过几十年的并购壮大之路。
虽然历史证明“并购”已经成为防务巨头构建行业壁垒、造就业务“护城河”最为快速高效的手段之一。但眼下,美国政府正在对这种防务企业间的并购踩下刹车。
2022年2月中旬,在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叫停后,洛马放弃了以44亿美元收购火箭发动机制造商喷气飞机·洛克达因(Aerojet Rocketdyne)公司的计划。
2012年,喷气飞机公司收购了普惠旗下的洛克达因公司,组成了喷气飞机·洛克达因公司,这是目前美国最后一家大型、独立的火箭和导弹发动机制造商。2018年,航空喷气·洛克达因公司的竞争对手轨道ATK公司已经被诺斯罗普·格鲁门所收购。
航空喷气·洛克达因公司是洛马THAAD导弹助推发动机的供应商,同样也是雷神公司离不开的重要供应商。
美国反垄断执法机构FTC之所以叫停洛马的收购,部分原因在于此项并购引起了洛马竞争对手雷神公司的强烈反对。航空喷气·洛克达因也是雷神的重要供应商,因此雷神担心洛马在完成收购后形成“垄断”,会对雷神断供。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因为美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要对已经高度集中的防务企业间的并购加强监管。尤其在航空喷气·洛克达因公司已经是“关键推进技术”领域唯一供应商的情况下,如果洛马对竞争对手断供,将达成对市场的垄断。因此,FTC最终判定这项并购交易具有“危害性”,将导致对国防安全至关重要产品的价格上涨、且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下降。
在美空军价值600亿美元的陆基弹道导弹项目中,波音在竞标的第一阶段便宣告退出,并表示原因在于竞标对手诺格控制了美国主要的火箭发动机生产商轨道ATK,令其拥有了赢得合同的不公平优势。就这样,诺格成为该项目的唯一竞标者,这也使得美空军别无他选。对美国防务产业来说,这显然是垄断造成的现实恶果之一。
FTC的这一考量不仅仅是针对洛马欲并购航空喷气·洛克达因一案,更针对整个美国防务产业:美国政府希望能够避免在项目竞标中,发生输家全败,赢家一家独大、进而垄断整个细分市场的情况。
所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发表评论称:在拜登政府更强硬的反垄断政策下,长达30余年的美国防务企业并购潮流可能已经结束。退一步来说,除了在某些特定的细分领域之外,在全球防务界也没有剩下多少业绩突出的防务企业可以成为收购目标了。
2019年雷神公司和联合技术公司合并组成了全球第二大防务企业。这要是放在当前的美国,恐难通过政府的反垄断审查。
是孵化器、也是难得的制造实体
而反过来,当这些巨型防务企业扩张到一定程度、触及行业边界后,行业“溢出”也会自此发生。
这种“溢出”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溢出,比如将高精尖军用技术应用到民用领域的“军转民”,也有近年来日趋明显的人才溢出:越来越多曾就职各巨型防务企业的人才选择“出走”“下海”。
眼下堪称华尔街“资本宠儿”的eVTOL企业、电动飞机企业、商业火箭发射公司等,创始人、技术负责人、核心骨干等多具备曾服务巨型防务企业的职业背景,不少人甚至创业初期就获得来自“前雇主”的风险投资,或者在小有成就后,又被重新纳入“前雇主”的麾下。
常年以来,波音都是美国华盛顿州的最大雇主,直到近年遭遇停飞、停产、疫情减产裁员等一系列打击,这一位置才易主给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
此外,这些巨型防务企业同时也是美国实体制造业的代表。
当科技互联网公司、金融企业云集美国加州、德州、华尔街时,这些防务企业却在美国内陆州县建厂房,产业链上大大小小供应商也成为了当地政府和蓝领们的福音,养活着产业链上下游几十万工人。尤其是在美国实体产业空心化的大背景下,“军火商”可算为数不多的、真正的“美国制造”。
波音、洛马等防务企业堪称美国本土实体制造业的代表,更为美国蓝领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地。近期,随着洛马F-16订单的新增,洛马正在招聘F-16产线工人。
洛马在官网发布第一季度财报时也不忘在正文部分插入一段输出价值观的文字。
虽然与互联网头部企业和华尔街等资本行业相比,防务企业在薪酬等方面的竞争力略逊一筹,但作为美式价值观含量极高的行业,这些巨型防务企业自带理想光环,不断强调自身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在人才吸引方面,防务企业所特有的精神感召力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正如洛马不断强调的那句标语“记得我们服务于谁”(We never forget who we"re working for),即便在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洛马也不忘持续输出价值观:“在地缘政治环境的巨变之下,国防、威慑的重要性愈加凸显,(11.4万)洛马人正在通过保障交付军用装备来增强这种威慑力。我们正通过加速整合数字技术来为客户提供真正的全域联合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