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爆发军事冲突之后,欧洲国家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变得空前对立。欧洲对俄罗斯施加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而俄罗斯也不甘示弱,推出了大量强硬的反制措施对欧洲进行制裁。
SSJ-100客机从发动机到航电……大量核心产品都来自欧洲供应商。
而作为最敏感最重要的高技术产业之一,航空及相关产业成为了双方相互制裁的核心领域。
曾经“亲密”的两大地区
俄欧关系这一局面,是8年前所完全不可想象的——当年,如果不是克里米亚事件,俄罗斯甚至还将装备来自法国的“西北风”两栖攻击舰。
这体现了俄欧关系一度非常密切,毕竟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中,大型全通甲板两栖攻击舰都是进攻型装备,战斗力和重要性仅次于真正的航空母舰。
“西北风”两栖攻击舰
从苏联解体到2014年克里米亚问题发生的这20年多年中,以法德为代表的老牌欧洲国家和俄罗斯的关系相当融洽。这其中有多种因素的作用:
从法德等国家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希望实现欧洲整体化、摆脱美国对欧洲的主导控制,而如果与俄罗斯保持对立,这一切都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俄罗斯拥有廉价、优质的清洁能源和高素质专业人力,能为欧洲多国带来大量利润。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由于其工业结构不完整,尤其是电子电气、光电、精密机电等行业水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较为落后,因此需要与欧洲国家进行长期的技术合作。
双方多年广泛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就是航空产业。而今,随着欧俄关系的急转直下,曾经的合作项目的破裂也必然令双方承受显著、持久的损失。
相较而言,欧洲航空产业的短期损失包括俄罗斯境内的国外企业资本被冻结、一些产品失去俄罗斯市场等。而长期损失则主要集中在航空产品的原材料等方面,可替代性较低。但是这样的损失覆盖面也较广,已经涉及了整个欧洲的航空产业链。
欧洲结束低成本钛时代
以钛合金为例,从飞机发动机到机身结构,欧洲所生产的飞机上的钛合金原料和部件成品,有极高比例都来自俄罗斯——不过,除了极少数特殊规格产品是只有俄罗斯供应商才能生产的超大尺寸部件外,大部分产品都是为了降低成本而进行的产业分包。
俄罗斯最大的钛供应商VSMPO-AVISMA集团在展会上展示其钛合金产品。
而这种成本的降低是全方位的:钛合金的冶炼和加工过程非常耗能,能源成本的比重非常大。尤其是航空钛合金,加工过程对表面要求非常高,而钛合金本身又具备散热能力差、易形成金属组织烧伤、粘刀等一系列棘手的特性,非常依赖于加工者的技艺、责任心甚至是体力。此外,在整个工艺流程中,还涉及化学铣削和腐蚀检验等环节,需要大量使用氢氟酸等高毒高腐蚀高污染原料。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欧洲的航空企业只有把钛合金部件的制造业务转移到有能力的境外企业,也就是俄罗斯,才能在能源消耗、人力成本、环保成本、劳保成本上实现大幅度的压缩,从而强化产品的成本竞争力,牟取更多利润。
而相互制裁后,欧洲航空产业已经面临钛合金部件的供应问题——尤其是超大件的制造能力,以及长期的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包括空客在内的欧洲多个航空制造企业都已经在着手改造供应链,实现钛和钛部件在欧洲内部生产。摒除成本因素,欧洲自有能力补上这些缺口,但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和相当长的时间。
早已启动的国产化替代政策
相比而言,俄罗斯或许将承受更为深刻、长远的影响。
从苏联时代开始至今,俄罗斯的航空工业从欧洲获取了许多关键技术。以20世纪70年代投产的图-154B为例,其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导航系统、任务管理系统全部由法国合作商提供。而AL-31系列发动机的量产,也离不开法国为俄罗斯乌法发动机厂提供的大量数控机床和技术培训。
图-154
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与欧洲的航空技术合作有增无减。
以法国企业泰雷兹为例,为了加强与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合作,泰雷兹在俄罗斯设有研发中心,其产品不仅用于SSJ-100、MS-21等民用飞机上,还囊括了卡-52、米格-AT、苏-27家族改进型、T-80/90坦克改进型等军工产品,甚至还涉及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尤其是泰雷兹旗下的导航、热成像等光电设备,广泛应用于俄罗斯航空航天产品上。
苏-30MKI的导航系统等核心机载设备也大量了使用欧洲技术。
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航空系统研究院原院长E.A.费多索夫曾在其著作《俄罗斯院士回忆航空半世纪》(航空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中这样提到:
“.......机载雷达‘蠕虫’、‘梭镖’和‘雪豹’及其改型都陆续安装到这些出口飞机上。这些设备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一方面,我国的微型电路领域一直在进步,但最主要一点还是我们能够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成套设备,这使得俄罗斯的作战飞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可以预见的是,在欧俄脱钩、相互制裁后,这样的技术合作或许再难持续。
不过,从2014年欧俄关系恶化开始俄罗斯就开始大规模、全方位推行国产化替代政策,以弥补2014年后欧洲对俄罗斯技术合作出口的政策收紧——而事实证明,这样的举措也是对于欧俄关系全面破裂的重要预案。
而近期,俄罗斯负责飞机发动机设计的罗斯泰克(Rostec)公司也宣布其已经完成了PD-8发动机的全国产化控制系统研发工作,仅用时一年半。如果一切顺利,该系统将在2023年开始批量生产。
这不仅意味着俄罗斯已经实现了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替代,更是未来俄罗斯以100%国产的发动机替代欧俄合作的SAM146发动机的关键保障。
虽则如此,但考虑到俄罗斯现有的相关产业自主水平,以及其有限的人口所能承载的消费市场,要实现国产替代产品,尤其是民航产品的高可靠、高性能和低成本量产,难度依然相当大,在短期内,或许会出现一些项目的停滞,或产品性能下降。
再考虑到欧洲因为制裁所引起的供应链重建,可以看出欧洲与俄罗斯此次的相互制裁和封锁是典型的双输博弈,或将持续很长的时间——无论欧洲还是俄罗斯,对全球航空产业链来说,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