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出生于1994年,是航空工业惠阳螺旋桨工段截至目前最年轻的一届工段长。刚刚担任工段长时,因为入职时间短,他不被老师傅们看好;因为年纪轻,同龄人也常常“不服气”。就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打过问号。可是车间领导却知道,踏实肯干、敢于担当、执行力强的他是最佳人选。从工人到工段负责人,从执行者到整个工段的“操盘手”,成长中的马勇说:“‘听得懂’领导和职工的话,是这一年来最大的收获。”
听“清”领导的话,做合格的传达者
(资料图)
“刚当工段长时,有时领导安排工作我都听不懂是什么意思。” 马勇挠了挠头,憨憨地笑道。于是,他把领导的话详细记录在本上,事后再拿出来反复体会。马勇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不狠狠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内心有多强。”
他开始带头学习公司的各类文件精神及要求,再结合工段工作,用简单明了的大白话传达给职工,让更多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说一遍不行,就多说几遍。”
为进一步强化工段管理,马勇每天都奔波在车间各个角落,发现和解决问题,微信步数2万+已是常态。大家工作之余,总能看到一个胖乎乎的身影步履匆匆。那段时间,他每天最早来、最晚走,一步步厘清岗位职责,给自己和工段各业务负责人制定作业标准;抓住工段管理死角,明确“网格化”管理细则;熟悉了工段整体工艺流程,优化了人员结构,提高了各站位间的配合……通过一系列人员和布局调整,整个工段装配效率大幅提升,他也完成了由执行到管理的入门。
听“懂”职工的话,做贴心的解惑人
“有时员工犯错,可能不是他不想把事情做好,而是不知道要如何做。所以要耐心交流,了解问题所在,再说给他听、做给他看。”马勇带头组织党员及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开展示范教学,分析问题原因,总结归纳方法,定期开展技能知识培训,利用劳动竞赛等方式检验成果。通过“传、帮、带”多形式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推动质量文化入脑入心,促进工段人员能力提升。
“工作台都放满了。”“小李没来,扳手找不到了。”看似简单的布局定位,却充满了大学问。马勇组织工段开展整理、整顿、定置、标识,划分区域,推进6S管理“网格化”,不仅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状态管理,也减少了生产准备时间。
“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为把好产品的最后一道关,他制定了质量关键点控制单,改善不良操作习惯,完善提交前检查表,开展工艺纪律自查,将产品文实相符落到实处。
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是马勇和工段的工作重点。“抓紧干,能抢一点是一点,要给后面工序留足时间。”每当遇到任务冲突、交付紧急的情况,马勇总是主动加入生产。同时,通过每日早晚两次的内部沟通会,提前研判风险,将问题反馈和信息传递显性化,让计划更加精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装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带领团队开展问题攻关,解决各类生产难题。
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期间,马勇带头驻厂值守。面对人员少任务紧的现状,马勇“私人定制”“对症下药”,细化排产,优化工艺路线和人员配置,压实职责分工。无论困难多大,条件多苦,他总能找到应对解法,准时完成各项科研生产任务。
听“进”妈妈的话,做尽责的航空人
每天晚饭后,是马勇和家人视频的时间,这也是马勇最放松的时刻。他说母亲常对他说,“不用担心家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每到这时,他心中总会多一份对母亲的亏欠之情,也更加坚定自己要走的路。
成为工段长的一年时间里,马勇靠着“眼勤、腿勤、嘴勤、手勤”,统筹推进各项业务,围绕提质增效解决多项生产现场难题,保质保量完成交付任务,帮助员工解决各项所需,工段整体效能持续提升。
马勇说,如何更好地分解传递上级要求,凝聚员工合力,提高装配效能,促进工段发展是他未来前进的方向。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汇聚出高质量发展的最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