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报讯:“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类型,直接影响科研活动的效能”。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志强今年准备的提案和建议,仍然是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多年在航空科研一线工作,李志强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有切身的体会和迫切的愿望。
今年,李志强关注的是国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的问题。多年来,我国国家科研计划经费投入以项目竞争方式为主,他认为,这种模式已经不太适应我国现在的科技发展阶段和科技创新需求,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资料图片)
李志强认为,竞争性资助很容易引导科研人员围绕渠道投资项目指南来组织科研活动不利于持续研究和专业能力夯实。为了获得经费支持,科研人员往往不愿意做长期深入研究的打算,导致很强的短期功利性。特别是对于短期不能见效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竞争性资助有一个前提,投资渠道先发指南,科研人员在指南的框架内进行申报。但是,很多重大的科研都是从非共识开始的,特别是前瞻性的、颠覆性的、突破性的科研,一开始往往是不被认可的,也不可能进入投资项目指南,而这部分的科研活动恰恰是对新技术、新领域的最宝贵的自由探索,也是最具创新性的。”
李志强认为,竞争性的科研投入机制,也不利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加速构成。国家级实验室、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骨干,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培育主体。由于缺乏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这些机构专业优势作用难以发挥,造成了国家层面的优质创新资源的浪费。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是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意义重大。
李志强所在的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为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和创造性,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突破性研究,创新性地建立了“沉浸式实验室”,用研究院的科研基金予以支持。实验室的人员自己选题、自己选人、自己制定科研目标,三年之内不考核。这样的做法,尤其给了年轻科研人员以极大的创新空间,催生了很多创新型技术萌芽。“通过我们的实践证明,非竞争性的稳定的科研投入,对于提升创新能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国家有关部委近年来也在科研经费的稳定性资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基于深入调研、理性分析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李志强建议,建立“稳定+竞争”的混合式科研投入机制。
首先,要针对国家科研计划构建竞争与稳定投入的混合式支持模式。先期将国家科研经费一定比例采取稳定性模式进行拨付,资助周期为3~5年;一定比例采取竞争性模式进行拨付,后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稳定性资助的比例。
李志强认为,科研投入方式应与国家科技发展阶段相适应,“我国已经进入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阶段,有些科研领域,我们已经进入没有榜样的阶段,自主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科技发达的欧美地区,采取的都是稳定性资助(资助机构)和竞争性资助(资助项目)相结合的科研投入模式,其中稳定性资助占比分别高达33%和40%,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要明确稳定性支持的对象和领域。李志强认为,稳定性支持并不是“撒胡椒面”,而是要好钢用在刀刃上。他建议稳定性支持机构应集中在国内具有突出专业技术优势的国家级实验室、高校、国家事业性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优势科研机构。稳定性支持领域应为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长期性、基础性、探索性和高风险性研发活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应用领域,以及社会效益强、市场效益弱的公益性领域。
李志强认为,建立“稳定+竞争”的混合式科研投入机制,还需要完善科研管理机制。特别是稳定性投入,应该采取资助对象自主选题、自主立项、报备管理部门的项目管理方式,同时还应该建立事前、期中、期末三层次的评估机制,用以确定资助对象、监控资金规范使用情况,确保过程管理和科研成效。
今年两会,李志强还带了另外一份提案——《关于完善军工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建议》。有关军工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3年前他就提过,“上次提了,进了一小步,从‘以评估为先决条件’走到了‘评估备案制度’,今年希望能再进一小步。不期望所有提案都能够立见成效,但哪怕是推动解决问题前进小小的一步,我觉得也是很有意义的”。(刘文波 姜坤英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