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日里,头顶发动机的轰鸣声浪渐渐褪去,当珠海金湾上空的大型客机回归往日的起起落落,当天空不再有凌厉的机动飞行,不再有道道彩烟、曳光弹的天空作画……
就这样,又一届中国航展成功落幕,成为了一段难忘的回忆。而这段回忆,又会以怎样的标签被标记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飞行表演的声浪在耳边激荡时,裹挟着静展区混凝土路面的地表热浪,我们走进了有着空调吹的展馆内。
步履匆匆中,经过了上百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展位,有的名字如雷贯耳,展位前人头攒动,有的企业鲜有人知、展位就显得冷冷清清。
但正是在这些大小企业的积极参展下,这场航空盛会才是一副“完整的拼图”——让我们在“航展时间”的匆匆几日中,迅速而直观地意识到:以产品型号命名的任何一款飞机(以及其他国防装备),都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器官”有机组合而来。
一个速览产业链的绝佳机会
借着航展这一平台和机会,普通民众得以走进航空制造业容易被忽视的“幕后”,将视野从某一款机型产品,延展到航空、国防工业、先进制造业的末梢——这就是此前早读中一再提及的产业链。
比如材料,在航展上我们看到了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镁合金、金属基陶瓷复材、复合材料、吸波材料等;发动机,有针对中小型飞机、导弹、靶机等所需的涡扇发动机、涡桨发动机、活塞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生产制造环节,从工业机器人、高精机床、激光机床、旋压、锻造,到增材制造、数字化装配线、金属3D打印机等;而工具方面,从机械加工的各类刀具、质量检测装置到激光清洗设备;在零部件上,既有航电设备、机载显示设备,也有更小的更细微的如电机、电源电池、轴承、管线、密封件、连接器等。
此外,航展上还有军民机在交付后所使用的飞行模拟器、飞机投入使用后的MRO服务和航材供应等。
掠过几十、上百个展台,有些展商令人印象深刻。譬如俄乌冲突后让西方航空工业一度缺钛的俄罗斯企业VSMPO-AVISMA,其在展位宣传中底气十足地打出“世界最大的全产品链钛生产商”这一名号。
世界最大的全产品链钛生产商VSMPO-AVISMA。
还有些国内企业,在宣传中不约而同地强调“国产化替代”“首款国产”等,部分产品与技术的服务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地面、海上装备,以及民用领域。
从多届航展来看,这些国产产品体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多年前航展上罕见的增材制造、激光机床、高温合金、复合材料等“高精尖”展品,在2022年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已显得有点平平无奇了。
这种现象背后,是我国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升级。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在制造业、电子、微电子工业领域已经积累深厚,相关技术不断外溢,向其他行业迁移;而上下游企业也不断整合“抱团”——在今年航展上有更多商会、省市等地方产业集群以展团形式参展,如上届航展就曾引发关注的“广东防务”、辽宁团、珠海团和芜湖团等。
昔日“新概念”已遍地开花
在航展馆最东侧,新增了9、10、11号三个新的展馆。展馆内,诸多民营企业带来了丰富展品,多数集中在小型无人机、蜂群无人机、巡飞弹、反无人机(激光)、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等领域。
粗略统计,业务主打无人机领域的企业在新设展馆展商中占据了1/3。可以说,在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之下,小型无人机、巡飞弹等技术已经“井喷化”“白菜化”——从航空、航天、兵器、电科等国内军工骨干企业,到百花齐放的民营企业都对此有所“涉猎”。
这或许与近年来国际地区冲突中,特别是俄乌冲突中无人机的亮眼表现直接相关。
民用企业展台上,无人机产品与技术百花齐放。
而在展出作为战场之“矛”的无人机的同时,防御之盾也成为了此次航展的亮眼展品:不论是激光、微型导弹、网捕、速射高炮的硬杀伤,还是以电磁压制干扰为主的软杀伤方式,一应俱全。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种“无人化”趋势不仅仅体现在无人机领域,诸多无人地面装备、无人艇、水下潜航器等装备也一并出现在航展现场,并上架到一些展商的外贸清单中。
中国电科展台的蜂群无人机。
航天科工展台的反无人机体系。
兵器馆展出的无人地面装备。
中国船舶展台的无人装备。
民企展台的共轴双旋翼无人机。
期待中的“新风”还未吹来
虽然近年来,从国际航空制造业的大趋势以及国际厂商的大力宣传来看,“绿色出行”“零碳排放”“电动飞行”“氢能”“空中出租车”“eVTOL”“混合动力”等概念甚嚣尘上。但就本届航展来说,这些概念还只能算是刚破土的萌芽。
从波音、空客、中国商飞等制造商,到中国航发、罗罗、派克宇航等供应商,这些航空制造业老牌厂商,在展品中都只点到为止地涉及这些概念,或是一张宣传海报,或是缩比概念模型,或是验证机模型……释放信号的意义大于实质进展,仅仅表示“我已经着手布局”。
发动机厂商罗罗展出的电动飞机动力总成模型。
波音展台展出的“环保验证机”(ecoDemonstrator)模型。
空客在航展馆外海报中展示了翼身融合BWB的ZEROe。
中国商飞展台的ET120垂直起降无人机,使用氢燃料电池。
航空产业链上的一些供应商在宣传中大打eVTOL牌,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春江水暖鸭先知”。
民营企业展台上的“空中出租车”概念垂直起降飞行器。
可以看出,要从万众期待的概念落实到行业变革与大发展,这些新概念还尚需时日——至少,有分量的产品发布至少还得等下一届航展。
当然,新技术变革之中一定孕育着无限机遇,比如,航天科技在静展区,展出了其液氢储运及加注系统:这或许就是航天科技在运载火箭氢氧发动机方面长期积累后,一次顺理成章的技术迁移。
中国航发展台展出的燃气涡轮与电混合推进系统。
航天科技在室外静展区展出的液氢储运及加注系统。
来了,“翼起向未来”
虽然航空制造业的“新概念”“新技术”的新风尚未吹到,但在航展现场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公众对航空的热潮“台风”已经登录。
“航空强国志,翼起向未来”——航空工业馆。
静展区里,一位七八岁的小朋友喊着要和“胖妞”合个影,也找到了运20和运油20的“大不同”。69岁的河北老爷爷在静候歼20时说起,这是他第五次来看航展,每次都是预演时就来,等一架架飞机都飞走了才回,“这次就是奔着歼20来的”。
当歼20带着呼啸而来,一排排观众手持相机、手机追看天空。当歼20落地后,围栏外挤满了拍照合影人群,人群中欢呼声此起彼伏:“这趟值了值了!”“太帅了!”“太牛了!”。
不少观众还直接开启了微信视频聊天,将镜头对准静展飞机,或者直接在社交平台上开起了直播,将眼前的这份欣喜、将中国战机之美传送给更多的人、更远的地方。
在这些“习以为常”的举动背后,是近些年来我国通信、铁路交通、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在这样的时代红利之下,才有航展上不远万里的抵达,有手机、有相机等设备随时记录当下一刻,并且能第一时间分享出去。
也正是因为身在这一时代,才有超过20万的人们汇聚在这里,与同业、同事、朋友、家人……一起见证、记录,欢呼与鼓掌。
从2021年到2022年,随着中国航展规模的不断壮大,随着展品从以往的航空航天拓展到如今的空陆海齐聚,我们明显感受到,航空的魅力正不断彰显,中国战机之美已经刷屏朋友圈,我国的航空文化正蓬勃兴起。
也因此,航展文创店里一些战机模型甚至短时间出现了卖断货的情况,一些参展商也不断感慨“没想到徽章这么火,第一天就发完了,早知道多带点来”。
从过去到未来,航空文化的繁荣与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必然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毕竟未来,让对手更加“worry”的战机的设计师就很可能就会诞生于在中国航展看过飞机的这些孩子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