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工业华燕总装中心挠性陀螺生产现场,一张张定制的可视化工位标识牌随处可见,它详细标明了岗位人员信息、作业内容、承制任务、班次产出、流转节拍等内容,让工作任务更加明确化,这一管理创新成果来自于总装中心工艺员陈凯。
前不久,陈凯的《2021年挠性陀螺产能提升技术攻关》课题荣获华燕科技进步二等奖。最近,他的《TN-3E微型动力调谐陀螺仪研制》课题又荣获了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入职短短4年,他4次获得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又多次获得公司“质量先进个人”“优秀安全环保管理员”等荣誉称号。对于他来说,工艺员就应该时刻保持创新思维,不断突破,成为技术创新的领跑者,画好事业的“延长线”,当好人生的“设计师”。
尝试迈开第一步
2022年是集团公司“创新年”,也是华燕“深化改革年”。今年,华燕将加快重塑市场体系和研发体系,着力推进生产制造“两化”融合,提升供应链管控能力,完善管理体系,夯实管理基础,实施全面质量提升工程和目标成本管理,创新提质蓄能,勇毅前行,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平时的工作中,陈凯发现生产现场随时变动性较大,没有一个严格执行标准的要求,这也导致生产准备较为平缓。为了更好地提能促效,陈凯决定打破常规,从工艺流程、生产流转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这一大胆想法也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变革中,以流程为基础,生产工时为衡量标准,再根据交付需求,将挠性陀螺组分解成不同的生产工位,均衡工位作业内容,保证全工位生产节拍一致,达到流水线生产模式。这样一来,为班组能力建设提供量化数据,为员工技能培养提供内容支撑,进一步明晰了生产瓶颈以及员工的技能需求,也为精益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只要敢于迈开第一步,困难总会迎刃而解,他用自己独有的管理创新,换来生产现场的规范标准化,领导、同事为他一次次竖起大拇指。
不要小看自己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步。
今年,华燕已经制定完成了“1+4+5”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两化”成为今年的聚焦重点。在挠性陀螺生产现场,一名电机转子清洗人员正在加足马力全力保障下一工序正常运转。可他每天的生产能力只有25件,完全不能匹配每天42件的生产需求,陈凯决定在此环节上下功夫。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借助自动化设备代替手工作业,由于该自动化设备为非标定制的全自动清洗设备,属首次接触和开发,市场上又找不到成熟器械,公司也无成熟技术、经验借鉴,改变可谓是“纸上谈兵”,实施过程一度陷入僵局。年轻的陈凯就是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冲劲,他思考良久,通过实践论证,不断对零件清洗的工艺技术进行突破,主动找到相关厂家,进行思想碰撞,多方交流,最终寻得一家相对匹配的厂家。抓住这一契机,也算是成功了一半。在经过机械清洗、磨粒流清洗、真空超声波等清洗方案的论证、5轮次的样件清洗,最终成功摸索出最优的清洗工艺参数。就这样,全国唯一一台全自动电机转子清洗设备正式诞生。
新设备实现了360°旋转以及上下移动冲洗,保证螺纹孔内每个部位都能清洗到位,在保证不伤零件本体的情况下,能够高效清理加工毛刺及多余物。相比以前,效率至少提升4倍,极大促进了总装中心现场装、调、测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同时也触发了总装中心技术、技能人员生产自动化的激情和动力。
换个角度看问题
2022年,总装中心聚焦 “三个对标”,努力提高生产交付和质量管控的能力,提出“市场导向、计划牵引、总装抓总、均衡生产、准时交付、顾
客满意”的工作思路,全体员工按照“高一格、前一步、深一层”的行为准则开展全年各项工作。工艺室及各单元围绕工艺优化、质量一致性控制不断改进,让每位员工树立起“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质量理念,保证产品高质量顺利产出,全力配合生产线进行改革创新,打造生产交付新动力。
静平衡测试设备一直是制约挠性陀螺生产过程的瓶颈,现有测试设备不仅精度低且测试功能较少,成为生产流程中的瓶颈工序,影响着工位均衡生产的整体布局。陈凯经过现场反复检查,发现了新的提效突破点,决定借用某系列组件电路板通过重新构建信号的处理方式,完成零位位置信号采集,从电路解调端采集输出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操作人员通过输出信号采集结果判定零件相对挠性接头支撑中心的相对平衡。擅长创新的他还特意制作出新型静平衡测试台,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论证,新型测试台不仅解决了生产现场测试条件不足的问题,还通过输出级放大倍数的选定有效提高了静平衡测试精度,保证产品测试数据的一致性。目前,该设备满足所有陀螺转子的静平衡测试需求。
青年就是要具有“敢想敢拼”与“朝气蓬勃”的精神和状态,每当遇到紧急时刻,总能第一个站出来,用实际行动拥抱变革、迎接挑战,完成那份属于自己的职责,不负青春、奋发有为,方能奔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