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之“利”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资源毋庸置疑,除MIT,哈佛,斯坦福,芝加哥大学等众多世界级名校,美国还有成百上千所优质学校,总有一款适合你。由于中美教育评估体系的差异,在美国就读国内同样优秀大学甚至世界顶尖大学大学的几率更大。
美国大学学制灵活,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规划学习计划。美国的学分制度相对灵活,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而国内必须修够4年课时并且通过所有考试才可拿到学位。此外,美国大学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包容度极强:美国很多学校不要求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选择明确的专业方向,而在三、四年级时候自主选择专业。有些学生选择了某专业,希望更改,也可以随时提出申请,重新选择。
在美国大学生活里,社交几乎是唯一一项可以与学习并驾齐驱的重要构成了。在中国大学分班时分寝室时特别喜欢把差不多的人堆在一起, 这容易导致学生世界观比较单一,朋友的类型也比较单一。但美国大学社交环境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院系之间的隔阂,学生可以跨院系,甚至跨院校认识很多人,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阶级,不同思想的群体。认识正确的人,对于想做事情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指的不是直接利益,而是信息来源,进入正确的圈子,就是获得重要信息的基本途径。
很多留学生出国后都发现,美国学生似乎在人生选择和理想定位上更加明确清晰,学习的功利性比较小,普世性较强。比起中国“上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美国上大学似乎更倾向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比专业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人生幸福和社会正义思考,这种思考对于人的一生或许都有裨益,二十岁的思考,总比五十岁爆发的自我认知危机来得好。
留学之“弊”
众所周知,在国外学习需花费一笔不小的教育费用,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一定要慎重考虑,不可勉为其难,霸王硬上弓。一人留学导致家庭陷入经济危机状态,实乃不明智的选择。但由于美国院校之间能够互转学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选择先入读社区大学再转入综合大学读本科。
由于长时间学习重心在考试上再加上语言原因、文化原因等等,大部分中国学生出国后会不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美国学习自由度较大,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时间管理,沟通交流,自我驱动等综合能力。在美国上学也没有“班集体”的团体概念,同学之间交流也很有限,很难形成国内大学的同窗感情。这就导致相当部分性格内向慢热的留学生会感到孤独。每年都有相当留学生适应不了学习的压力和孤独导致情绪抑郁或放纵自我,最后自食苦果。所以,借助一些像启德国际人才能力测评等工具能更加清晰地发现自己的定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留学方式。
由于美国大学,尤其是名校推崇精英教育,在学生培养方面或多或少会灌输“唯成功论”的价值观,即生活的意义最终在于成就与成功。这导致学生的自我认识也建立在自己获得成功的能力上,一旦“不成功”了,他们感到恐惧、迷茫与挫败,进而怀疑自我存在的价值。为了追求成功,很多学生甚至会违背内心意愿选择“高薪”职业,最终丧失生活的乐趣和激情。
留学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武林高手手中可以是屠龙刀,但在丐帮帮主手里就只能是打狗棒。此时之利,很有可能成为彼时之弊。如何取舍,实际上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决定。做出“留学”这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学成后最大限度地发挥“留学”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不管最后的结局是繁花似锦还是一地鸡毛,只要这段留学经历能让你变得更坚强、更明智、也更忠于自己,那就不是没有意义。